当前所在位置:
校庆不应是一场对历史的狂欢
来源: | 作者:chinayidian | 发布时间: 2016-07-06 | 2720 次浏览 | 分享到:
      校庆”一词,释义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其意义在于巩固学校优良传统,发扬学校良好作风,宣传学校办学特色,组织经验交流等。校庆就如同我们的生日一般,作为一种庆祝纪念活动,自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随着现代化娱乐风潮的到来,校庆已经从他的原本的“教育活动”,变成了一股高校“实力”竞争的筹码,仿佛拥有更长的历史,就拥有更大的优势,甚至由武汉某著名高校的校庆校史之争引发一场风波,让“校史”变成“笑史”。也有学校,借校庆的契机,“大操大办”,召集校友捐钱捐资,举办声势宏达的庆祝晚会,校庆俨然演变成了单纯的对历史的狂欢。此类的校庆,不办也罢。

  历史年份只不过是一连串数字符号,然而无休止的吹嘘历史,只会让其失去原有的沉淀,在现代化思潮中变得浮躁而失去本真。校史中的那些名人名家固然值得我们纪念,校史中的辉煌与变迁同样让后人为之骄傲,然而办校庆不是办展览,不需要依靠历史来博人眼球,更不需要拿着前人的丰功伟绩来对当下的执政者歌功颂德。

  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著名的教育改革者威廉·冯·洪堡认为,大学首先应相对独立,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而不仅仅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而我认为,大学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也不要成为历史的附庸。牵强附会,把历史各种微弱的关系、哪怕只是一丝联系放到一起,把风牛马不相及的两段历史扯在一起,这难道不是历史的附庸?

  在我看来,真正的一流大学,不是靠对前人的显摆,也不是靠着显摆历史吹嘘出来的。一味的“回头看”消费历史,某种程度上会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而校庆需要做的恰巧是一种面向前方的姿态,总结历史经验,站在原有的高度上“更上一层楼”。任何内在的底蕴都是抽象的,真正需要拿上台面的当是它当下的办学规模与办学实力,脱掉光鲜亮丽的装饰外衣,或许靠事实说话会更有说服力。

  所以,在西方的一些学校,都是很少办校庆的,甚至像牛津这样的名校,都是从来不举办校庆。他们所尊崇的就是一种对历史的严谨和对学术的专注。

  校庆可以举办,但需要对学术有帮助,绝不可浮躁、庸俗以致趋于单纯的娱乐狂欢。校长杨宗凯在华师110周年校庆倒计时启动时说道,“我们不搞形式主义,不大兴土木,要借鉴务实,展现华师的历史底蕴和学术氛围”。他强调了我们的校庆,将会是一个师生与校友联谊的平台,特色在于文化与学术交流,要办一场学术和激发创新的平台。

文/张登

电话:0755-8395 3065

          0755-8257 4480  

传真:0755-8257 4480
邮箱:szydgif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