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戴校徽,有助于学生培养对学校和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来源: | 作者:chinayidian | 发布时间: 2016-07-06 | 270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040527,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联手中央媒体,举办把校徽戴起来讨论及相关活动。

校 徽,是一名学生的标志,佩戴校徽不仅是学生形象的一部分,也是一名学生的行为规范。但是不少学校、学生们未能真正明白佩戴校徽的意义,不少同学也没有养成 佩戴校徽的习惯。为此,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岭南少年报、大洋网及光明日报社教育部、中国少年报联合 倡导把校徽戴起来并开展相关讨论活动。中国教育电视台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信息网、新浪网也同时展开这一讨论。  此次活动首先进行关于校徽情况的问卷调查,在报刊和网络同步展开。问卷包括学生佩戴校徽的基本情况,对校徽的看法和校徽的故事,也欢迎家长们积极参与 

   在调查的基础上,各媒体将展开关于把校徽戴起来的讨论,并延伸到有关学生守则、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学生社会形象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讨论。家长、教师、教育专家都将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讨论还将组织由学生自己主持的专题论坛,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设计校徽。

这次讨论活动旨在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教育,通过把校徽戴起来的活动和讨论,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尊和自律意识,并由此培养他们对父母、对家人、对班级、对学校、对国家的热爱,同时也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思考。

下去的校徽再度起来,这冷热调节的文章人们早就在做。20世纪末本世纪初,许多高校迎来建校百年或50周年大庆,各校都已意识到树立自己品牌形象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招进优秀生源,并向用人单位顺利输出毕业生。学校的名气如何,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大学开始热推自己的标识。1998年,北大迎来百年校庆,在鲁迅先生1917年所设计校徽(三个人的形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现在的新标识,制成直径约2公分的圆形胸针、纪念币,印在公文纸上,有的楼门前也有此标识,机动车进校门的通行证也印有这一图案。

2004年,媒体的目光投向校徽,几个主要媒体分别开展起是否恢复戴校徽的讨论,并公布一些大学的校徽,交网友评选。

   校徽没有离开校园的生活,只是改变了存在方式,只是还没有戴在师生胸前,它可能会变得更加精美、小巧玲珑,更像工艺品,佩戴方式会趋于安全化、灵活化。愿它再次起到约束人们举止的作用。



电话:0755-8395 3065

          0755-8257 4480  

传真:0755-8257 4480
邮箱:szydgift@126.com